中国人购房进化史:直播买房,会是最终形态吗?

广西防城港元一农业综合发展有限公司 2020-05-13 16:57:19
用手机看
扫描到手机,新闻随时看

扫一扫,用手机看文章
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

“张大民先是震惊,随后便心花怒放,整夜没睡塌实,中间笑醒了好几次。居民区要拆迁了……”1998年,电视剧《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》风靡大江南北,剧中胡同居民张大民一家乔迁新居的经历,很容易引起荧幕前观众的共鸣。就在这一年,记忆中的福利分房被彻底取消,各种集资建房、单位自建房也被相继叫停。除了少数和张大

“张大民先是震惊,随后便心花怒放,整夜没睡塌实,中间笑醒了好几次。居民区要拆迁了……”1998年,电视剧《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》风靡大江南北,剧中胡同居民张大民一家乔迁新居的经历,很容易引起荧幕前观众的共鸣。就在这一年,记忆中的福利分房被彻底取消,各种集资建房、单位自建房也被相继叫停。除了少数和张大民一样的居民,在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中迎来迁居,大多数家庭想要改善居住环境,就需要筹划购房了。

房子与房价,足以牵动所有人的神经。/图虫创意从那时起,住房开始作为一种商品进入国人的生活。回迁、看房、物业、签约、贷款、房屋中介……我们渐渐记住了一系列关于买房的新名词。时光拨回到九十年代末,在各种变革中忐忑又兴奋地等待着新世纪到来的张大民们,应该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出,二十多年后的人们,会习惯于以直播的形式买房——隔着屏幕的明星幽默风趣地分享他的家,你抢完购房优惠券,在“买它!”的一声令下手一抖,房子有了!几十年来,无数家庭为梦想中的住宅奋斗,在其中装扮适合自己的生活。直播买房,会是中国人购房的终极形态吗?

你家的排名前列套房子,是怎么买来的?改革开放之初,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还不到四平米,一家老小蜗居斗室是普遍现象。向改建要空间是那个年代城市居民的不得已选择。搭建雨棚、扩张阳台、占用楼道……经历过筒子楼时代的人们,对这样的景象并不陌生。北京人张大民家的自建房是这样的:“床架子勉勉强强塞进去,放不下床屉,让石榴树挡住了……屋里剩了窄窄的一条儿,什么也放不下。”和北京的胡同比起来,上海的老弄堂在拥挤程度上有过之而无不及。作家任晓雯是这样描述三十年前的弄堂人家的:“屋棚跟稗草似的乱长,弄堂窄到撑不起晾衣杆。偶有一两只家养鸡,从连绵的屋头顶上扑腾而过……推门,上楼,一过道的畚箕、铅桶、刀砧板、煤球炉、塑料面盆。”

穿行在上海的弄堂,你的头顶就是晾衣架。/图虫创意作为对比,相关统计显示,截至2019年年底,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已经在四十平米左右。要知道四十年来,中国的城镇化率从不足百分之二十到突破百分之六十,城镇人口翻了数倍,居住条件还能得到如此大的改善,商品房功不可没。站在今天回望,我们很难给中国的商品房画下一个确切的起点,事实上,在变革彻底来临之前,一些改变已经悄然萌芽。1980年初,即将成为特区的深圳,诞生了排名前列个商品房小区东湖丽苑。也在1980年,北京团结湖出现了最早的商品楼。《北京房地产志》记载:“北京市在团结湖统建的住宅楼房中拨出两栋出售给个人。”每平米售价在180元左右。此前一年,广州东湖新村社区开工建设,两年后,排名前列批竣工的五栋楼房开始发售。1981年,浙江温州瑞安的"沿江新村"建成出售,每套房的价格在2600元左右,以至于多年后当地人都称呼这个社区为“二千六”。改变的温度逐渐从沿海传导向内陆,八十年代初,长沙市柏家洲也出现了当地最早的商品房,根据《三湘都市报》记录,当时一家市民买下一套房,只花了一千多块。

曾几何时,房不值钱。/图虫创意1983年,房屋产权登记制度正式确立;1987年,房地产市场被宣布纳入中国市场体系;1990年,全国超过八成的房屋完成所有权登记……宏观层面的政策变化和微观层面的个体感知互相交织,共同记录下中国人有关住房的点滴记忆。时光向前流驶,房子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。2009年的电视剧《蜗居》点出都市人面对一栋栋楼宇的焦虑,买房,成了立足城市,通往美好生活的必经之路。而新世纪的头十年,也恰恰是中国房地产市场逐渐规范化、标准化的十年。2020年年初,一部关于房产中介的电视剧《安家》热播,我们从这部剧集,可以窥见如今房地产市场的多元——当人们纷纷迈过居住的基本门槛之后,需求愈发多样化,有人需要学区房,有年轻情侣偏好loft,有人钟爱闹中取静的老房子,有人一定要带衣帽间的户型。对于房子的追寻,永远映射着我们生活的脚步。商品房从无到有,几十年来,我们买房的方式不断变迁,对房子的要求也层层升级。而在这背后,是生活水平不断提升,是居住环境持续改善,更是中国人心中不变的安居梦想。

直播买房:原来房子还能这样买?!疫情之下,各行各业都受到冲击,房地产亦不例外。根据二月份中国社科院发布的《中国住房大数据分析报告(抗疫专题)》,售楼处关闭,加上很长一段时间无法复工,房企销售几乎陷入停滞状态。同时购房者 “短期购房活跃度直线下降”,看房、签约节奏被打乱。不过,《报告》也指出:“受影响家庭临时推迟购房计划,但并非永久取消购房计划。”短期的阻碍,很难改变一个家庭长期的购房计划。过去的一季度,超过百分之九十有购房计划的消费者不会因疫情取消购房计划。在这种需求客观存在但传统购买方式难以实现的情况下,线上看房、直播购房挑起重担,成为疫情期间整个房地产行业的一大变化。根据相关数据,四分之三的消费者对线上看房表示认可。于是,浩荡的直播电商潮流中,也加入了“房子”这个特殊商品。四月初,网红主播薇娅在自己的直播间跨界直播卖房,引来全社会的广泛讨论:直播间买房子,到底靠不靠谱?商品房本身也是消费品,电商直播的优势对它同样适用。 

站在房企的角度看,可以跳过各种中间环节,直接面对消费者,通过屏幕上层层叠叠的弹幕,就马上获知购房者的所思所虑,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。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看,直播间里规模庞大的消费者面对房企拥有了一定议价优势,可以争取较大程度的优惠。或许,在互联网时代,随着人们对房屋、对居住、对家庭、对消费的想法不断改变,购房和直播的结合是必然,只是疫情成了推动这一潮流的契机。有机构统计,尽管大部分消费者都认可线上看房,但其中57%倾向于先在家线上筛选、等疫情过去再线下做决策。线上卖房,释放了诚意,吸引来关注,也还要打通线上线下,充分发挥两种渠道的互补优势,才更能发挥这种崭新的商业模式的优势。在购房直播间中回顾过往的买房体验,很难不让人产生恍惚的感觉。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,最早的房屋中介在巨大的信息差中应运而生,消费者不信任他们,却又不得不求助他们,把他们称为“房虫子”。后来,随着中介行业正规化、互联网崛起、信息差抹平,国人的购房体验越来越通畅,一直发展到今天的直播,消费者可以直接和房企对话。随着5G时代来临,未来的人们将以怎样的方式看房买房,我们可以尽情想象。而眼下的直播,无疑就是较具新意的购房方式。购房方式的层层升级,毫无疑问,我们对房子的想象也越来越细化,对房子的理解也更加深入。什么是好房子?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答案,这本身就是较好的答案。

今天的我们需要房子,更需要家房子是个容器,最终容纳的还是千姿百态的生活。“小时候住的房子,都没有家的概念,都是住大院、筒子楼……一切以美为评定标准的事物往往都是平静和干净的。”这是回顾了多年来住宅变迁的汪涵,对美好居所的描述。“我想要一个巨大的落地窗,坐在那里写歌就会有灵感。”这是大张伟对于好房子的定义。刚刚过去的5月5日,大张伟和汪涵在主会场近700万网友的参与下,进行了这场关于“家”的讨论。当天晚上8点,碧桂园在抖音直播卖房, 30个会场同步启动,共推出约1.7万套精品特惠房源,共吸引观看人数近800万,收获总音浪478万,位列房企直播榜榜首。

两个小时的直播中,汪涵和大张伟两位嘉宾你来我往,妙语连珠,各个分会场都拿出诚意,“五块五抵扣五万五房款”的优惠让利消费者。同时,直播中还用抽奖的形式,将来自湖北的一千斤小龙虾赠与幸运观众,让这场直播变得好玩更好吃,也用实际行动让在场的几百万人关注湖北、支持湖北。这当然是一场实惠的直播,线上线下优惠覆盖全国多地;这也是一场好看的直播,有汪涵和大张伟在,即使暂时没有买房意愿的“路人”,也能在两个小时里收获思考和快乐;这更是一场充满温情的直播,它让我们回味起久违的江城滋味,让我们看到兰州碧桂园怎样让一座大桥飞架黄河,从此荒山变绿洲,更让我们思考起房子和家的关系。 什么才是好房子呢?面积、质量、户型,当然是一所房子最重要的要素,但在这些硬性要求之下,今天的中国人对房子还有更多软性的想象——那应该是更人性化的户型设计,更贴心的物业服务,更科学的绿化布局,更智慧的科技加成。一所好房子,还应该意味着一整套优质的生活方式。

有房更要有生活。这次直播,碧桂园展示了健康居家、品质生活、科技住宅、智慧社区、城市群慢生活等一连串概念,并已经付诸实践。在广州,碧桂园搭建起“四云八维”的云科技智慧系统,覆盖智控、泊车、守护、网络、家居、厨卫、健康、安防等八个生活维度,有着超前的科技生活体验。在湖北,碧桂园在户型上倡导多开间朝南、通风对流,研发专利地漏技术,推出优质物业服务。在兰州,碧桂园成为荒山开拓的先行者,在珠海、青岛和惠州,碧桂园探索居住与海洋的连结……所有的这些努力,一点点把与房子相连的美好生活编织成现实。回想1994年,顺德碧桂园国际学校落成招生,建好房子,更提供优质的教育和生活,是这家企业的起点与初心。直到今天,碧桂园提供好房子,更提供优质的服务和温暖的关怀,最终,提供一种温馨健康安心省心的家居生活,并顺应潮流以直播的创新形式呈现。在这条富有挑战的漫长道路上,碧桂园仍在快马兼程,与中国人的安居梦相伴同行。

版权声明:我们尊重原创。文字美图视频素材,版权属于原作者。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,若涉及版权问题,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,立即处理。

声明: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,除焦点官方账号外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焦点立场。